食用金箔
开放分类:金箔
食用金箔,可添加于酒类、糕点、蛋糕、咖啡、茶、火锅、料理、调味品、化妆品、入浴剂中,提高商品档次,显示豪华气派,增加喜庆气氛,延年益寿,美容驻颜。
食用黄金的历史首推中国。远在秦汉时代,华夏富豪就有食用金箔、金粉的记载。现代,日本、东南亚也盛行吃金箔,据古籍记载食金可以“镇精神、坚骨髓、通利五脏邪气,服之神仙”,“金箔可以除邪杀毒、解热驱烦、安魂定魄、养心和血”,“食用金箔能安神美容、延年益寿”。
1983年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正式将9999自然纯金列入食品添加剂范畴编为A表第310号。
中国国家卫生部发布的食品新资源第8类矿物质与微量元素明确了金箔的食用功能。
我国牛黄安宫丸、牛黄清心丸、乌鸡白凤丸、大活络丹等名贵中成药均采用金箔入药。长期饮用这类产品,可以起到解毒养颜的作用。金箔所产生的微电流与人体本身的电流基本相同,因此能通过负离子作用促进血液循环、净化血液,并且有抗菌效果,在医学临床上被用于治疗烫伤、烧伤等。长期以来,由于黄金的稀有珍贵,食用金箔只在小范围内被认知,而大多数消费者并不知道。据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金箔进入人体形成金的一价化合物——金盐,能有效析出体内有毒物质,疏通血管,调节和改善人体免疫功能,因此对高血压、心脏病有明显的疗效。
我们现在所介绍的食用金箔,其厚度只有万分之一毫米,对于这个厚度常人是没有概念的。作为金属本身是不透光的,但是食用金箔已经薄到对着光线可以透亮的程度,所以即使用“薄如蝉翼”来形容,其实比蝉翼还要薄得多,受水的张力都会破裂,用手简直就无法将其拿起。
食用金箔,其厚度只有万分之一毫米,含金量99.99%,食用金箔与普通黄金元素是一样的之所以可以食用是利用了黄金超好的延展性,经过工艺加工后,制作成黄金、光亮柔软、轻如鸿毛,但由于食用金箔已经薄到可以透亮的程度,用手很难拿起。那到底有没有毒呢。一般10g黄金直接塞嘴里吃掉,人就死了,但如果把这10g首饰压成几纳米的金箔,那得好大一张,平均分到每个人的量就非常的小。金箔作为添加剂在食品中,一般不会吸收代谢,最终会排出体外,因此对健康不会造成影响,既无危害也没有益处。但还有个问题金箔成为食品添加剂后,监管怎么进行也是人们很关心的问题。有网友表示即便是人体需要金这种元素,即便是金真的对人体无害,即便是国家真的通过了这个提议,那么谁能保证,添加金箔的白酒里的金的纯度真的是99.99%。到那时很可能就成了99.9或99,甚至是9%;又或是直接变成了铜箔,铝箔,铁箔...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那么将会对人体造成极大的伤害。所以,不管是金箔还是其他的食品添加剂都必须严格进行监管。
笔墨纸砚,古代人都是非常讲究的。
墨按原料成分大致可分为油烟墨(漆烟墨)、松烟墨、精烟墨、青墨、茶墨、朱砂墨、彩色墨等。
青墨是松烟墨中掺入了少量花青等颜料,墨色不黑,无光泽,略带青色。茶墨是松烟墨中掺入少量朱砂等颜料,墨色略带茶色。
按照原料分类
松烟墨(用松枝烧烟制成),是古时候使用最广泛的墨锭,松烟墨的特点是墨色黑,但缺少光泽,胶轻质松,入水易化。
油烟墨(用桐油、麻油、猪油等烧烟制成),油烟墨质地坚实、细腻、耐磨、色泽乌黑发亮,但用胶量较重。
药墨(以油烟和阿胶为主要原料,加入金箔、麝香、牛黄、犀角、羚角、珍珠粉、琥珀、青黛、熊胆、牛胆、蛇胆、猪胆、青鱼胆等,制成墨锭,可用于书画,亦可内服或外敷,具有清热、止血、解毐等作用),
洋烟墨(用煤或石油烧烟制成),
彩墨(用五色或十色颜料制成一套彩墨。色泽典雅,不易褪色,用于绘画和圈批缮抄书籍、文卷等,但彩墨只相当与颜料,因为不算是真正的墨),
青墨/茶墨(是用油烟或松烟添加其他色泽原料制成,墨色含黛黑或茶褐色,用于特殊效果的书法、绘画),
再和墨(用退胶的古墨、陈墨捣碎后再掺入新的色素和连接料重新加工制成,墨色陈醇古雅),
蜡墨(用蜡为黏结材料,可直接在纸上书写涂画,色泽乌黑,不褪色,耐水性能良好。
扩展资料:
古墨发展
起源
中国墨起源甚古,商代甲骨上已有墨书文字,经化验其墨迹为黑色碳素。传说古代曾用漆书,但未被考古发现所证实。早期的墨尚不能制成墨块而是零碎的小片,使用时撒在砚上,用研石压住磨成墨汁。
关于块状墨的记载最初见于东汉应劭《汉官仪》,这类墨的实物曾在河南陕县刘家渠东汉墓出土。汉以后出现了一些名墨,起初是由书法家监制的,如魏韦诞之墨“一点如漆”,南朝刘宋张永之墨“色如点漆”。
到唐代已有专门制墨的著名墨工,如祖敏、奚鼐、奚鼎等人。唐末李超(原姓奚),曾在易州制墨,后避乱到歙州。其子李廷是南唐的墨官,所制之墨被大书法家蔡襄称为天下第一品。李廷墨实物已无存,近代所称李廷墨皆不足凭信。
宋代著名墨工增多,可考者达一百数十人,如盛匡道、王迪、潘谷、常和、蒲大韶等。元代则有朱万初、潘云谷、吴善、吴良国、沈学翁等。上述各代名家所制之墨尚未见其实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古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