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九龙窠茶叶味道如何(武夷山九龙窠肉桂简介)

茶心良品与您分享。大红袍茶是武夷山传统五大名茶之首,蜚声中外,是武夷岩茶之王,如果给大红袍分一个级别的话,那大红袍的级别如何区分呢?目前根据国家的《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相关部门也制定大红袍产品感官指标,生产出来的大红袍茶,有资格称为大红袍茶。根据品质的不同划分特级大红袍——春季采制的大红袍为级别最好的。春茶期间一般无病虫危害,无须使用农药,茶叶无污染,因此,春茶,特别是早期的春茶,往往是一年中茶品质最佳的。所以,众多顶级名茶均出自春茶前期。一级大红袍——夏季采制的大红袍由于采制时正逢炎热季节,虽然茶树新梢生长迅速,有“茶到立夏一夜粗”之说,很容易老化。茶叶中的氨基酸、维生素的含量明显减少,使得夏茶滋味不及春茶鲜爽,香气不及春茶浓烈。夏茶中花青素、咖啡碱、茶多酚含量的增加,从而使滋味稍微苦涩,品质稍逊于特级大红袍。二级大红袍——秋季气候介于春夏之间,在秋茶后期,气候虽较为温和,但雨量往往不足,会使采制的大红袍茶叶显得较为枯老。

特别是茶树历经春茶和夏茶的采收,体内营养有所亏缺,因此,采制而成的茶叶,内含物质显得贫乏,在这种情况下,不但茶叶滋味淡薄,而且香气欠高,叶色较黄。所谓“要好吃,秋白露”,其实,说的是茶叶“味道和淡”罢了。

根据茶香的不同划分清香型。其特点:清鲜,花香中带绿茶的清高鲜爽。滋味甘爽,但带青涩。品种特征明显易鉴别,但岩韵不够突出。汤水橙黄至黄绿色,较淡。叶底鲜活,赏心悦目,但香气不耐储藏,品质易变。该类型适合于刚接触武夷岩茶的新消费者。浓香型。其香气浓沉厚重(不显清高),杯底香(挂杯香)特好。滋味醇厚、甘活,岩韵强而耐泡,但常带杂味(如闷味、陈味等)而欠清纯。汤色深浓、久泡不易退。叶底无看相,品种特征淡化。茶性更温和、不伤胃。该类型适合于“老茶鬼”。

传说某年有位秀才进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巧遇天心寺老方丈下山化缘,便叫入把他抬回寺中,见他脸色苍白,就将九龙窠采制的茶叶用沸水冲泡给秀才喝,连喝几碗,就觉得身体舒适,如此几天基本康复。

秀才便拜别方丈说:“方丈见义相救,小生若今科得中,定重返故地谢恩。”不久秀才果然高中状元,并蒙皇帝恩准直奔武夷山天心寺,拜见方丈道:“本官特地来报方丈大恩大德。”

方丈说:“这不是什么灵丹仙草,而是九龙窠的茶叶,状元深信神茶能治病,意欲带些回京进贡皇上,此时正值春茶开采季节,茶叶由状元带回京师,此后状元派人把天心寺庙整修一新。

谁知状元回到朝中,又遇上皇后得病,百医无效,状元便取出那罐茶叶献上,皇后饮后身体渐康,皇上大喜,赐红袍一同时派入看营,年年采制,悉数进贡,不得私匿,从此,这三株大红袍就成为贡茶,朝代有更迭,但看守大红袍的人从未间断过。

扩展资料

名称由来

武夷大红袍,因早春茶芽萌发时,远望通树艳红似火,若红袍披树,因此得名。大红袍素有“茶中状元”之美誉,乃岩茶之王。

大红袍属“叶红镶边”半发酵茶。其条形壮结、匀整,色泽深褐鲜润,冲泡后茶汤呈深橙黄色,清澈艳丽;叶底软亮,叶缘朱红,叶心淡绿带黄;兼有红茶的甘醇、绿茶的清香。

现状

现存真正第一代大红袍茶树,只有六棵,受国家一级保护,茶叶产量每年不足一公斤,而且只用作研究用途,根本不可能流出市面,而市面上买到的大红袍真正的已经是经过十几代的接枝,价格亦不便宜,任何岩茶亦可称为大红袍,真假难辨。至于味道如何,喜恶各有不同而已。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武夷大红袍

武夷岩茶,在我国茶叶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与悠久的历史。著名的武夷岩茶品种:如白瑞香、素心兰、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半天腰、白牡丹、金钥匙、不知春、不见田、雀舌、老枞水仙、以及“十二金钗”(十二个名枞)等等好几十个优良品种,以这些名枞制成的茶叶,无论香气、滋味、汤色,都各具风韵。

大红袍产于天心岩九龙窠的高岩峭壁之上。两旁岩壁直立,日照不长,气温变动不大,更妙的是,岩顶终年有细小甘泉由岩谷滴落,滋润茶地,使得大红袍天赋不凡,得天独厚。

关于“大红袍”的由来,一是说早春茶芽萌发时,从远处望去,整棵树艳红似火,仿佛披着红色的袍子,故名“大红袍”。

另一说法极具传奇色彩。相传天心庙的和尚用神茶治好了一位上京赶考举人的病,举人考上状元后,为感谢神茶的救命之恩,回到武夷山脱下身上的红袍披在神树上,“大红袍”由此而得名。

近代,关于大红袍的传说也不少。尼克松访华时,毛泽东赠他四两大红袍,暗地里,尼克松责怪毛泽东小气,周恩来知道后笑着对尼克松说:“主席已经将‘半壁江山’奉送了。”并晓之以典故,尼克松肃然起敬。

大红袍如此珍贵在于它的产量极少,历代都是贡茶,至今沿袭着。现六棵茶树,年产茶7、8两,定额半斤送中央,余下二、三两交省上。一说专供用于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一说专供用于接待外国总统。

制作大红袍,从看护,到采茶、制茶、送茶,都有一套严格的责任机制和严密的工作流程、严谨的时间限制。武警要参与大红袍采、制、送全过程的监督和警卫。大红袍,有位监护人,终年看护,不离其左右,担负守茶、祭茶、采茶职责。采茶,必须由省、市政府、茶研所、茶监护人等几方责任人均在场,一番仪式,一番察看,一番签字,才能采摘。届时,武警守卫峡谷、置放云梯;茶监护人,在武警的陪护、监督下,在省、市、茶研所几方人公视下,登云梯采茶,采毕,即交武警,空手下云梯,云梯即被武警收走。一干人等,速离峡谷,赶到茶厂,茶研所人又在几方监护下,炒茶制茶,茶成,当即给场省、市人,验重分包;庚即,省上人又在武警的陪护下,登专机送往北京。

2002年广州茶博会上,福建武夷山市政府拍卖的20克“大红袍”,被广州著名酒楼南海渔村以18万元的价格买走。买家称,他们将把这20克茶叶珍藏在酒楼里,作为镇店之宝。

而最为人所熟悉者为大红袍,现存真正第一代大红袍茶树,只有六棵,受国家一级保护,茶叶产量每年不足一公斤,而且只用作研究用途,根本不可能流出市面,而市面上买到的大红袍真正的已经是经过十几代的接枝,价格亦不便宜,何况市面上混淆视听的情况多的是,任何岩茶亦可称为大红袍,真假难辨。第二代接枝大红袍,市面上的价格约为一仟伍佰港元一百克,至于味道如何,喜恶各有不同而已!武夷岩茶工艺独到,特别是大红袍制作工艺复杂,时间冗长。传统的工艺有倒(也叫晒)、晾、摇、抖、撞、炒、揉、初焙、簸、捡、复火、分筛、归堆、拼配等十多道工序。关键的制茶师傅要会“看青做青”、“看天做青”,这是电脑也难以为之的。所以,其工艺被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正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产业化、集约化的发展,武夷山茶厂大多已改用机器制茶,但是其机制原理仍和传统工艺相承、相通。

泡饮武夷岩茶大红袍,更是讲究功夫。大红袍作为典型、传统的武夷乌龙茶之珍品,其冲泡方法采用的是功夫茶艺,既富于文化内涵,又有观赏艺术价值。对此,《武夷茶艺》已作了挖掘整理。而品茶时,大红袍与其他武夷岩茶一样,“重在吃水”、“以味取香”、“讲究岩韵”,因此要细心、静心、投入。凡此种种,又进一步提高了大红袍的内质,丰富了大红袍的文化内涵。市面上常见到的大红袍是通过嫁接而生长的茶叶,称为二代大红袍,又称小红袍,分为若干等级。别担心假的,茶叶只有等级之分没有真假之别。

武夷岩茶,香味隽永,若兰花芬芳而深沉持久,茶汤呈琥珀色,明亮通透,茶味浓厚醇和,生津回甘,浓饮而不见苦涩,淡泡益觉清香,较出名的岩茶有所谓四大名朴:

一、大红袍;

二、铁罗汉;

三、白鸡冠;

四、水金龟。大红袍:字面诠释是大红色的衣袍,一般用于红色植物的比喻和代称。最著名的是武夷大红袍,产于福建武夷岩,品质优异。另外有与大红袍同名的豆科植物“扁皂角”;浙江余杭等地的主栽桔子品种;京剧传统剧目;同名商标如甘肃省东乡县名牌花椒;霹雳布袋戏虚拟人物等。

关于大红袍名称的来历。明代有一上京赴考的举人路过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一和尚取所藏大红袍茶泡予他喝,病痛即止。考中状元之后,前来致谢和尚,并用锡罐装取大红袍带回京城。状元回朝后,恰遇皇后得病,百医无效,便取出那罐茶叶献上,皇后饮后身体渐康,皇上大喜,赐红袍一件,命状元亲自前往九龙窠披在茶树上以示龙恩,同时派人看管,采制茶叶悉数进贡,不得私匿。从此,武夷岩茶大红袍就成为专供皇家享受的贡茶。

传说每年朝廷派来的官吏身穿大红袍,解袍挂在贡茶的树上,因此被称为大红袍。流传更广的是每当采茶之时,要焚香祭天,然后让猴子穿上红色的坎肩,爬到绝壁的茶树之上采摘茶叶。所以广东话把这种猴采茶称为马骝茶(广东人管猴子叫马骝)。正由于数量稀少,采摘困难,这种茶在市场上是价格昂贵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