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观音泡开后的品鉴方法:
茶叶经沸水冲泡后鉴别其香气、汤色、滋味和叶底。
(1)嗅香气:先嗅香气是否突出,再区别香气高低、长短、强弱、纯浊。嗅香时采用热嗅、温嗅、冷嗅相结合的方法。凡香气突出,香气清高,馥郁悠长的,均为上来品;反之为次品。
(2)尝滋味:用茶匙舀取适量的茶汤入口(一定不要太多),通过舌头在口腔中作吮吸打转滚动,自使口腔各部位的味细胞作出综合的滋味感应。凡滋味醇厚,醇而带爽,厚而不涩,富有品种“韵味”特征的,均为上品;反之为次品。
(3)看汤色:看茶汤的颜色深浅、明暗、清浊等。凡汤色橙黄明亮的(简称是绿豆汤)的为上品;暗浊的为次品。
(4)观叶底:经沸水冲泡过的茶叶(称为“叶底”,俗称“茶渣”),倒入盛有清水的盘中,观察叶底。凡叶底柔软、“青蒂绿腹”明显的,均为上品;反之,为次品。
扩展资料:
铁观音茶叶的口味:
1、清香型铁观音
清香型口感比较清淡、舌尖略带微甜,偏向现代工艺制法,目前在市场上的占有量最多。清香型铁观音颜色翠绿,汤水清澈,香气馥郁,花香明显,口味醇正。
2、浓香型铁观音
浓香型口味醇厚、香气高长、比较重回甘,是传统工艺炒制的茶叶经烘焙再加工而成产品。浓香型铁观音具有“香、浓、醇、甘”等特点,色泽乌亮,汤色金黄,香气纯正、滋味厚重。
3、陈香型铁观音
陈香型又称老茶或熟茶,由浓香型或清香型铁观音经长时间储存,并反复再加工而成,亦属半发酵茶叶。陈香型铁观音具有“厚、醇、润、软”等特点,表现为色泽乌黑,汤水浓郁,绵甜甘醇,沉香凝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铁观音
铁观音,福建安溪人发明于1725-1735年间。属于乌龙茶类,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乌龙茶类的代表。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属于半发酵茶类,铁观音独具“观音韵”,清香雅韵,“七泡余香溪月露满心喜乐岭云涛”。
在市面上有两种形态的铁观音,一种是毛茶,一种是精制茶,两者差异在于毛茶带梗,精选已去梗。鲜叶通过初制加工后的茶称为毛茶。由于受产地、品种、栽培技
术措施、季节、初制条件、初制技术等因素的制约,毛茶相对而言较粗糙,无论是外部形态,还是内质风格上均比较复杂,不尽一致。而对毛茶进行了筛分、拣剔、
伴堆、烘焙等加工技术处理后,使其符合成品茶的规格要求,此类茶称之为精制茶。有梗的茶滋味比较浓郁,去梗的茶比较鲜爽。
品质鉴定:感官评茶,系通过人的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对铁观音茶叶的形状、色泽、香气、滋味、汤色、叶底六个因素进行审评。审评方法有“干看外行”和“湿评内质”两个程序。
1、干看外形:主要是观察干铁观音外形的特征、色泽、整碎度、匀净度及嗅干茶的香气等。凡外形卷曲、紧结、重实、匀整、色泽砂绿、油润、鲜活,品种特征明显,干茶香气清纯的,均为上品;反之,为次品。
2、湿评品质:铁观音茶叶经沸水冲泡后,鉴别其香气、滋味、汤色、叶底等。
(1)嗅香气:铁观音的香气有品种香、地域香(也称风土香)和制造香。先嗅品种香是否突出,再区别香气高低、长短、强弱、纯浊。嗅香时都采用热嗅、温嗅、冷嗅相结合的方法。凡品种香型突出,香气清高,馥郁悠长的,均为上品;反之,为次品。
(2)尝滋味:用茶匙舀取适量的茶汤入口,通过舌头在口腔中作吮吸打转滚动,使口腔各部位的味蕾细胞作出综合的滋味感应。凡滋味醇厚,醇而带爽,厚而不涩,富有品种“韵味”特征的,均为上品;反之,为次品。
(3)看汤色:看茶汤的颜色深浅、明暗、清浊等。凡汤色橙黄明亮的为上品,暗浊的,为次品。
(4)观叶底:经沸水冲泡过的茶叶(称为“叶底”,俗称“茶渣”),倒入盛有清水的盘中,观察叶底。凡叶底柔软、黄亮、“青蒂绿腹红镶边”明显的,均为上品;反之,为次品。
铁观音箐叶的采摘标准为形成驻芽后采二三叶,小开面或中开面采摘.不考虑环境,种植的因素,一般来说嫩叶内含物丰富,所制成茶品质较优.新枞音韵浅而老枞较明.在实际管理上,往往分片修剪,以达到分批采收的目的.或因天气的因素,也会有老采.
通常3,4年的茶树茶青的叶底颜色墨绿,有弹性厚实。用指尖轻抠能轻易留下痕迹。一般这样的材料都做高档茶,成本相对偏高。并且量不大。铁观音茶青太嫩不好,茶味稍苦,茶青太老更不行,做出茶制品太涩。
太嫩的茶叶做不好容易出苦涩,老叶相对比较好做,但富含物质有限,滋味淡薄。
干茶区别
第一,干茶的话主要是干茶的香气和色泽。青叶较嫩的茶叶做的好的话应该带有点嫩香。色泽偏绿或深绿。
第二,冲泡后的盖香应该有显著的特征,老叶嫩做和嫩叶老做的习惯还是有的。滋味方面就要看个人的感觉了。个人以为,嫩叶茶青如果做的一般的话,会带点嫩苦,较鲜。成熟叶滋味较甘滑。
第三,叶底的差距应该是最明显的。嫩叶叶底较均匀饱满嫩滑,而老叶叶底上扬粗糙.叶底的老嫩程度审评应该是比较容易的,当然主要还是要自己实践,这样才会有理想的结论。